朋友您好!欢迎打开中国社会工作“夜听”栏目,今晚和您分享一个流浪人员的救助故事→
文丨汤雪仪
上大学的时候,我曾在一个社工机构实习,参与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项目,第一次亲身接触到流浪乞讨人员和他们的生存环境。
在偌大的城市里,流浪人员以天为被、以地为床,一张席子、一床破棉被、几件衣服和一个尼龙袋装着的行李,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。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,靠捡废品或乞讨为生,蓬头垢面……
随着服务的逐渐深入,我发现他们当中有很多人(除精神障碍患者等无法提供准确信息外)不是没钱购买车票才滞留他乡,而是因为与家人的矛盾或是碍于“面子”,不愿返乡才一直流浪。但是,在他们内心深处并不是没想过回家,只是流浪的日子久了,饱受冷眼、深感无能、近乡情怯、缺乏勇气,所以不敢直面家人。
而回家,才是流浪乞讨人员最终的归宿。我们社工协同流动救助服务队的工作人员,通过日常巡逻和上门走访,与那些不愿接受救助、长期在固定地点露宿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沟通交流。在我们坚持不懈地走访和关怀下,有位60多岁的流浪乞讨老人终于愿意透露他的个人信息。
虽然后来我们查询得知他给出的信息是假的,但秉承尊重和接纳原则,仍然耐心聆听他的述说,并最终建立起信任关系。老人在诉说与家人发生的争执时,我们及时予以同理,并披露自己也和家人产生矛盾的经历。老人对我们越来越信任,也越来越感觉到被尊重。老人告诉我们,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认可和情感的支持,而非单纯的救济。
我们根据老人透露的真实信息,链接多方资源,终于联系上了他的家人,家人也表示要接老人回家。意外的是,老人又拒绝了,只说以后会自己回家。我们意识到,老人的心结并没有完全打开,如果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他是不会返乡的。
于是,我们又多次和老人及其家人沟通,帮助老人疏导情绪、澄清想法,引导老人积极思考,并向老人表明家人一直在等他回来,以唤起老人对家人的思念。最后,老人终于鼓起勇气面对家人。三个月后,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陪同老人搭上了回家的列车,流浪了二十多年的日子终于划上了句号。
展开全文
回顾老人返乡的过程,我觉得真正打动老人的不光是社工锲而不舍的关怀与劝导,也包括家人的关怀和老人的自我救赎。其实,不少不愿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,大都因家庭矛盾一气之下离家出走,碍于“面子”又不愿回家。救助这样的流浪乞讨人员,社工应该帮助他们搭建一座与家人沟通的桥梁,给予他们回家的勇气。社工是资源链接者、倾听者和支持者,要换位思考,用尊重、接纳、同理等专业方法,通过坚持不懈的关怀,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敞开心扉,勇敢迈向回家的路。
“等你,说出你的故事”——“夜听”栏目聚焦社工、志愿者的服务故事、成长故事,或服务对象视角的受助故事,或在工作、学习、生活的具体场景中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和思考。文稿要求短小精悍、真实走心、叙事生动。欢迎大家投稿!
栏目投稿邮箱:2479976096@qq.com
了解投稿详情,请点击《“夜听”栏目征稿啦!让你的故事,被大家听到》 。
END
策划/监制:许娓
主播:张瑾
音频/微信编辑:周佩滢
微信制作:谢霄
审校:李海雁
在这里,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
↓点点赞和在看哦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